农业科技这十年:非同寻常的七个百分点-凯发官网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凯发官网入口
农业科技这十年:非同寻常的七个百分点
作者:中国农业监测预警
发布时间:2022-08-11 20:29:00
字体【




开栏的话:“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实现大发展、大跨越,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即日起,本报推出“农业科技这十年”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稳粮保供和产业振兴、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曾记否?烈日下,农民背着农药喷桶打药,声音吱呀作响;丰收时刻,人们在田间弯腰收割,时不时起身捶捶腰板……


看今朝,农用无人植保机从农田上空轻灵飞过,每小时均匀喷防上百亩;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齐刷刷驰骋在田野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增长了7个百分点。


这7个百分点沉甸甸的,分量十足。它意味着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在世界上已经从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意味着我们度过了不寻常的十年。这十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色十年,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仓的十年。从山川平原到江河湖泊,时光流淌中,中国农业的科技创新印记一笔一画镌刻进农产品的枝叶纹理,创新成果在辽阔土地上开花结果。


生物育种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着力夯实种质资源这个育种的战略性基础,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家底日趋丰厚。


十年来,我国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提升,农业用种得到有力保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超优千号”超级稻——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导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多次创造水稻高产世界纪录,闻名遐迩。它创造了中国水稻的超级神话,让我们的“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还有助于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济麦22”“新麦26”等一批优质小麦品种近20年平均单产增幅全球领先。此外,节水抗旱小麦、机收籽粒玉米、耐除草剂大豆等一大批优良品种陆续涌现,大幅提升了我国种业科技竞争力;“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与优质、早熟难协调的技术难题,突破了两系杂交粳稻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瓶颈……一颗颗中国好种子,从根本上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


目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水稻、小麦等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水稻亩产较世界平均水平高70%;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基本健全,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成功克隆调控作物高产优质、营养高效以及抗赤霉病、抗稻瘟病、抗稻飞虱等等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基因。作物育种研发实现了由局部创新向“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整体跨越。


随着生活条件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物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十年间,我国畜禽、水产、蔬菜等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种类丰富,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烤鸭成为外国运动员最喜爱的中国特色美食之一。作为制作这道著名菜肴的唯一原料鸭——北京鸭生长速度、饲料报酬、胸腿肉率、出肉率等指标均达到或优于目前控制我国市场的外国品种。


去年底,我国自主培育的“圣泽901”等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此实现零的突破,攻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自主产权的“京红”“京粉”蛋鸡,“京海黄鸡”“华西牛”等系列商业品种也相继培育成功,推动我国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75%,打破了国外畜禽品种长期垄断格局。


“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华海1号”“长丰鲫”“绿盘鲍”等水产养殖新品种,口感软糯的世界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性品种“优薯1号”,味浓甜、品质佳、商品性好、较耐贮运的油桃新品种“中油桃4号”……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可以洞见农业科技成果的高速发展。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绿色兴农唱响主旋律


近年来,我国成功研制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量产200马力级拖拉机,广泛应用10公斤/秒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设施大棚、智能温室等不断改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智能植物工厂、集装箱生态养鱼、工厂化循环水水产养殖等越来越常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不复存在,科技赋能推动了“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较“十二五”末提高7.43个百分点。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无人耕地整地、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水稻无人机插等技术广泛应用;农业遥感技术成功应用于灾害监测预警、产量评估、农业环境要素监测。如今,智能农业让手机种田、云端种地屡见不鲜,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科技翅膀”。


智能农业装备长足发展,特种装备也发展迅猛。田地上空飞行的植保无人机早已见怪不怪,超低容量喷头及精准施药技术、撒施天敌昆虫专用载具及自控释放技术等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绿色始终是农业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农业的绿色变革徐徐展开,“绿色兴农”的主旋律在祖国的田间沃野唱响。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1》显示,2012至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6.91。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绿色引擎”。


秸秆综合利用率87.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6%,农膜回收率80%……现在,农业废弃物的“地位”翻天覆地,成了家家户户抢着资源化利用的宝。精准变量施肥、水肥一体化、农药高效低风险利用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bt农药、绿僵菌等高效低风险农药的研发,使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治理等重大问题,我们构建了黑土地有机质恢复与地力提升、旱区雨水集蓄利用与节水灌溉等技术体系,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推广保护性耕作7000余万亩,耕地保育成效十分显著。


十年间,我国绿色增产增效模式蓬勃发展,集成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发展了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猪-沼-果”等绿色生态循环模式,示范区增产显著,最高可达44.7%。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百姓餐桌更安全、更营养


民以食为天。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营养、要健康、要均衡,从传统“粮食观”到“大食物观”的转变,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食物“优质安全”的更高追求。


如今,农产品质量安全限量标准更加完善,质量安全实现全程控制,典型化学污染物、黄曲霉毒素等重要污染物可实现精准识别、高灵敏检测和定性筛查。此外,农药微量分析理论、检测技术和残留风险溯源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能力保障。


在满足优质营养产品需求方面,我国创新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研发了主要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与调控技术,功能食品原料品质也有了严格的评价体系,为满足人民对于优质营养农产品的需求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比十年前,百姓餐桌上更安全、更营养,也更琳琅满目。中式传统风味腌腊肉制品现代加工工艺的研发将南方农家特色美味推向天南海北;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粉联产技术破解了传统高温压榨工艺存在的油营养损失重、原料浪费严重及附加值偏低等突出问题;冷鲜肉精准保鲜数字物流关键技术等农产品数字物流模式的创新,使“抱着火炉吃西瓜”成为寻常事……


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瓶颈的突破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出巨大贡献,也托起了人民群众的“舌尖幸福”。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十年犹如弹指一挥间,虽短暂却极不平凡。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让我们拥有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更多农业科技由“跟跑”向“并行”“领跑”转变。现在,新征程的号角已然吹响,期待下一个十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迸发更绚烂的火花。在世界的东方,创新的“中国种子”已悄然种下,静待发芽……(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刘趁)


来源:中国农网


(更多信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公众号)


【关闭本页】
阅读下一篇
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农业监测预警青年论坛的通知
网站地图